根据团中央及校团委开展《开展2021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2021年7月10日-13日,信息工程学院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分队——星火队走进南平市建瓯市、政和县、浦城县,通过调查问卷、入户访问、人物访谈等形式,以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历史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成就等为现实教材,组织大学生开展参观考察、国情调研、学习体验等活动,引导青年学生领悟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形成正确认识,坚定理想信念。
开展国情调研 助力乡村振兴
信息工程学院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分队拟定二个主题分别针对南平市建瓯市阳泽村、叶坊村,浦城县双同村开展古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为主题的调查问卷。实践团队事先对调研活动进行充分的调研方法的讨论和调研材料的准备。调研主题鲜明、小组讨论激烈、材料准备充分。
此次调查共发放200余份问卷,就基础设施建设、生活状况的改善、农村扶贫帮扶、古村落保护、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以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建议等内容对村民们进行了全面的走访调查。活动中,队员们两两一组,分散到村庄的各个角落去,他们甜美地微笑,统一的队服在村庄里显得尤为突出。在做调查的过程中,队员们也向村民们详细解释了古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的政策和意义。
“您好,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我们是福建农职院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能占用您几分钟帮我们做一份调查吗?”在发问卷的过程中,队员们保持着饱满的热情以及积极的态度,村民们也十分友善的为实践小队完成了一份又一份问卷。面对村民对于此问卷的疑惑以及建议,队员们都虚心接受。天气虽然炎热,但队员们丝毫不减激情,村庄里和风徐徐,队员们不厌其烦地出入于每家每户,忙碌的身影成为了这个小村庄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过程中,队员们与村民也展开了细致的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实践小队成员对问卷中所提及的专业性术语、名词进行讲解,讲解过程都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交流方式,让大家对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有新的认识。
入户走访问卷期间,实践小队受到了当地村委干部的热情接待,村委干部积极配合小队的工作,给小队提供了许多帮助。小队在村委的帮助下完成了村集体调查问卷,详细且全面的了解了村内各个方面的整体情况。实践小队的成员们不仅以此为任务,更是把它作为一件锻炼自身的经历,通过走访当地村民和扶贫产业,当代大学生真正地深入基层、树立扎根基层的理念,培养奉献和服务意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尽管天气炎热,但是收获成长的心情已经将烈日的酷暑抛之脑后。



人物专访 情系乡村 奋斗振兴
人物访谈——全国“三八”红旗手袁云机
“村里没有垃圾桶,生活垃圾堆在晒谷坪上,臭气熏天。”袁云机回忆说。为了改变石圳面貌,2013年9月,袁云机往镇里跑了三趟,申请到10个垃圾桶。随后,她带头在村里开展轰轰烈烈的保洁行动。她成立“巾帼美丽家园”理事会,召集村里的姐妹清理垃圾,光是清理晒谷坪上的垃圾,她们就开着农用车运了500多趟。打通村里的古水渠需要雇农用车和工人,袁云机二话不说掏了7万多元,姐妹们见状,也纷纷掏出私房钱。3个月时间,全村的清理工作才全部完成。靠着这股韧劲,石圳村甩掉了“垃圾村”的帽子,2014年被评为省美丽乡村示范村。从“垃圾村”蜕变为美丽乡村后,如何把石圳村推出去,把人迎进来,成为新难题。袁云机巧妙地利用村里最常见的竹子、木头、石头,打造乡愁。古水渠、古码头、古民居……被重新修护。在袁云机的带动下,石圳村保持住了古村落的特色,湛蓝天空掩映着青瓦泥墙,质朴耐看,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休闲度假。乡村美了,还要让百姓富起来。袁云机始终坚信,只要业态丰富,产业自然就能走出来。为了让游客来到石圳可看、可休闲,石圳湾农业合作社联合农户投资建设葡萄、草莓采摘园等现代休闲农业,在袁云机和“巾帼美丽家园”理事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采摘园被省妇联列为福建省重点巾帼示范基地。“从前村里只有留守老人和儿童,卖点竹笋茶叶,一年收入几千元,现在有了乡村游,村民可以在自家门口开店挣钱,目前已经开了30多家店。”袁云机说。如今,村民过上了好日子,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归,目前全村500多人,一年村集体收入100多万元。
2017年8月,袁云机动了一场大手术,摘除颅内的听神经瘤,仅休息半个月,她又重返岗位。“现在石圳村已经走上了一个新的征程,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石圳,带动石圳的产业振兴成了一个新的挑战”袁云机说到,希望有更多青年人到石圳来走走看看,欢迎年轻人为石圳的未来出谋划策,在访谈结束之余,袁云机欢迎实践小队的同学毕业后来石圳村创业发展,投身乡村振兴。
人物访谈——闽浙赣边区革命后代 政和县东平镇政府退休干部、凤头村党支部书记 曹茂昌
“2019年10月,我退休了。面对镇里的返聘邀请时,我欣然接受了,成为东平镇下派凤头村党支部书记。我想我还可以继续奋战在先辈们战斗过的地方,发挥余热”曹茂昌说到,作为革命后代,我们也不忘缅怀革命先辈,传承革命精神。
伯父陈贵芳受家庭影响,1936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建松政地区开展革命工作。伯父对敌斗争有勇有谋,常让敌人感到头痛,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出动20个团的兵力向闽北地区发动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第三次军事围攻。在敌人惨绝人寰的狂捕滥杀中,陈贵芳的二叔机清、五叔机富先后遇难。72岁的老祖母也惨死在敌人的酷刑之下,母亲叶彩菊三陷囹圄饱尝皮肉铁窗之苦,不满六岁的弟弟也夭折在监狱之中,十四岁的妹妹玉兰被敌特投毒身亡。敌人灭绝人性地残杀陈贵芳全家后还到处张贴赏榜,出重金三千购买陈贵芳的脑袋。陈贵芳居危不乱,强忍巨大悲痛在与省委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领导建松政人民开展英勇的反顽斗争。
访谈中曹茂昌书记说到“1943年游击队到达大洋村,发现全村老百姓都被国民党屠杀,全村幸存一对张氏夫妇,张氏见到游击队进村,将仅有的一个南瓜送给游击队充饥,这个南瓜是张氏将自己的妻子点押给他人换区而来,陈贵芳听闻,泪流雨下,不肯接受,张氏最终将半个南瓜赠与游击队充饥,希望他们能早日革命胜利”,老区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陈贵芳全家17人参加革命牺牲14人,1986年1月5日,伯父陈贵芳与世长辞,但他那威震敌胆的传奇人生,一直被传唱着。“闽北有个陈牯老,敌赏三千买他脑。坎坷一生仍自若,革命精神永不倒。”这是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对闽浙赣边区著名游击队领导人陈贵芳的赞誉。
访谈过程中曹茂昌书记勉励当代大学生要把革命的精神刻到骨子里面去,之后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一定要记住中国的解放,没有老区人民没全力以赴支持,没有前辈为革命牺牲,就没有全中国的解放,作为当代大学生,好好学习老区革命精神,发扬老区革命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和老区的建设添砖加瓦。
人物访谈——南平市政和县九牧镇黄毕村 党群工作者徐仙丽
黄毕村位于九牧镇东南部,和邻村洋墩、黎处统称黄碧洋;距九牧镇10公里,面积10.9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11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起核心作用的是人才振兴。没有人才,没有带头人,乡村振兴就没有依靠、没有支撑,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农村的工作千头万绪,环境复杂,苦难较多。
访谈过程中,徐仙丽说:“最难忘的工作经历,是走访慰问贫困户,因为我觉得这是我工作以来最有意义的事情。在走访过程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弱势群体生活的艰辛,特别是个别五保户家庭生活,通常都有年老体弱者,家徒四壁,有的已经没有什么经济的来源,可以感受到他们特别需要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和支持;有些家庭原本幸福安逸的家庭,由于亲人的重病,巨额的医疗费用也会拖垮了一个家庭……以前我觉得解决贫困户的贫困问题,只有在一些新闻媒体上可以看到,我在基层工作以后才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他们的不容易,现在我觉得我能够为他们做出一些努力。”
当被问及作为大学毕业生,多数人愿意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发展,是什么原因让她回到农村、扎根基层,徐仙丽说:“首先,我也是一个农村人,我热爱这里的山和水,也热爱这里的风土人情。这里的村民,他们的热情能够深深的感动到我,我觉得他们给我了家的温暖。其次,我觉得基层的工作磨练的是心智,体会的是艰辛,当你真正的付出了以后,得到的却是一声声的赞许,你就会觉得待在这扎根在基层,一切都是值得的。”最后徐仙丽也勉励当代大学生学有所成后能不忘家乡,扎根基层工作的经历一定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2018年,南平市在全省创新开展基层党群工作者选拔工作,计划用3年时间,从优秀毕业大学生中选拔3000名基层党群工作者到农村(社区、重点非公企业)工作,培养储备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后备干部队伍。2018年8月1日,首批选拔的825名基层党群工作者到岗到位,其中南平籍占88.72%,男大学生336人,女大学生489人,党员238人;到村任职729人,已有183人担任村支部书记助理,513人担任村主任助理,415人兼任村团组织或妇联干部,覆盖全市346个贫困村和115个软弱涣散村;到社区任职66人,进入社区“两委”班子30人;到重点非公企业任职30人。南平市选拔基层党群工作者这项工作得到中组部、省委组织部的高度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