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导读
2019年12月中旬,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成长历程的《习近平在福州》系列采访实录在《学习日报》陆续刊登。2020年1月初,《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两部采访实录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同时出版,在全国发行。
近日,为了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的创新理念和生动实践,经济管理学院教工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通过云学习的方式,在家自行开始掀起学习两部采访实录的热潮。
读好书 重实践
这是两部非常值得大家细细品读的好书,能够读到家乡的过去,体会到巨大的发展变化。在书中,很真实还原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年代初,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城乡建设等多方面面貌。厦门在建设经济特区初期的“百业待兴”,宁德在建设的发展面临“老、少、边、岛、穷”现状困难;“当时,福州到厦门,只有一条砂石路,灰尘很多,也很窄,走这条路需要8个多小时才能到”等等……通过与现在的对比,更能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福建巨变,更能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感。
学理论 悟初心
这是两部记录习近平总书记从政生涯起到重要性作用历程的书籍,从中能追溯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念萌发、理论雏形和实践源头。1985年6月,刚满32岁的青年习近平从冀中平原农业县河北正定,来到东南沿海特区城市厦门,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一线前沿的奋斗与历练。两本书32篇的采访实录,为我们再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宁德工作5年的点滴。习近平总书记既有高瞻远瞩的思维又有立足科学发展的眼光,在厦门主持制定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宁德提出“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发展理念。提倡“四下基层”,主动“与民交心”,在厦门两进海拔最高的贫困村“同安军营村”,在宁德“三进下党乡”、促成“连家渔民上岸”等;注重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在厦门治理筼筜湖,在宁德保护森林植被。亲身指导精准发展,指导和帮助厦门同安建了第一个成规模的工业企业;提议指导在宁德福安建立了闽东第一个开发区。推进反腐倡廉,在宁德大力查处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推出《关于地委、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等等。上述只是书中事例的部分,却深刻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能干、实干、勤干、善干、巧干”的工作作风,也能从中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走群众路线”“精准扶贫”等治国理政思想的雏形。
树信念 勇攀登
这是两部值得干部群众深刻感受习近平总书记领袖魅力的书籍,能从中提炼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要诀。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培养“热爱阅读、勤于读书”的良好习惯。在两书中多处记录到习近平总书记热爱读书、博览群书的故事,尤其是喜欢研究地方志。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要有立志做大事”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初到厦门的一次会议发言上说到:“我来厦门工作,用孙中山先生‘不要立志做大官,而要立志做大事’来勉励自己,地位变了,作风不能变。”这就启迪当代大学生要胸怀长远抱负,从点滴做起,努力成就精彩人生。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敢于自找苦吃”的精神。《习近平在厦门》一书记载,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年轻人就应该要求进步,积极入团入党,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自己。”“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要多接触社会,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这就是要勉励我们全体党员,要带着一份“自找苦吃”的心态砥砺前行,要始终保持一份不断攻坚克难的心态,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久久为功、甘为人梯、忠贞报国”的情怀。《习近平在厦门》一书中,记载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作为领导者,就要“着眼于长远,甘做铺垫之事,甘抓未成之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画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这些精神和气魄,都应成为今天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的重要参照。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才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打开人生”的正确方式。
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