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潜伏期的三大表现
艾滋病对患者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平时就要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判断自身的病情,在里为大家介绍一下艾滋病潜伏期的症状,增加我们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感染艾滋病2--6周后,此时少数人(约2%)呈现一过性急性感染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僵直、淋巴结肿大、关节痛、肌痛、斑丘疹、荨麻疹、腹痛、腹泄及个别病人出现无菌性脑膜炎,查白细胞正常,但单核细胞增多,淋巴细胞比例轻度降低,血小板轻度减少。其后持续呈无症状期,即艾滋病潜伏期。
艾滋病潜伏期的三大表现
1.全身症状
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是反复出现的低热(约占72%),伴有寒战、消瘦、疲乏无力,体重下降(可达5~22公斤),继之极度嗜睡无力,不能支持平常的体力活动。慢性腹泻也是某些艾滋病人的十分明显的早期临床表现。并且常找不到发热、腹泻和体重减轻的原因。根据38例艾滋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分析,以上症状及体征均占总病例数的80%以上。
2.淋巴结肿大
发生率为55%~100%,当高危人群患者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很可能与艾滋病毒感染有关。肿大的淋巴结虽然是全身性的,但是多见于颈后、颌下或腋下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不融合,质硬,偶有压痛,表面皮肤无改变。淋巴结肿大的程度与血清内艾滋病抗体滴度高低相关。 此外,艾滋病伴发有淋巴瘤,包括Burkitts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及何杰金氏病等亦可发生淋巴结肿大。
皮肤损害
皮肤粘膜是艾滋病侵袭的主要部位之一。许多艾滋病患者是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如皮疹、全身瘙痒、尖锐湿疣,接触性湿疣、荨麻疹等。但皮肤损害最具特征的是卡波济氏肉瘤的皮肤改变,卡波济氏肉瘤早期损害最常见于足趾及趾部,呈淡红色,紫色,蓝黑斑点或是斑片,并扩展融合形成斑块或是结节,易破溃,自觉疼痛,四肢出现结节性,浸润性血管肿块,治疗需要去除皮损,改善症状,一般采用长春花碱和长春新碱化疗。
以上的介绍让我们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在这里提醒大家要在平时多加的注意,当发现身体异常,就要做专项的检查,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判断自身的病情,进行相应的这里,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帮助到你。
艾滋病有哪些分期
艾滋病是我们国家《传染病防治法》所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艾滋病潜伏期较长,有的可达10-20年,在这漫长的潜伏带毒过程中,带毒者起着传播艾滋病的传染源作用,艾滋病形成过程可分为四期。
1.潜伏期(无症状艾滋)
此期为艾滋病毒进入人体内生存、适应、繁殖的阶段,不发生任何可察觉的症状,化验正常,三个月后艾滋抗体变为阳性,约有10%的患者可转为淋巴腺病期。
2.艾滋性淋巴腺期
此期艾滋病毒已开始侵犯淋巴腺,且持续三个月以上不消退,病程一般3个月于4年,症状为:淋巴腺肿大(至少有三处:腹股沟、颈、腋下),较硬可移动,常对称而无压痛,病理活检为良性反应或增生。无其它临床体征或仅有“疲劳、发热、夜汗、微瘦、轻微泻”中一项症状,有轻度免疫缺陷,10%病例转为艾滋相关综合征。
3.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
人体受艾滋病毒感染后,已发生临床症状。病程一般为1-3年,其工作、生活、身体健康状况已受到影响,需住院治疗。身体消瘦体重下降10%,腹泻一个月以上,发热(>38℃)月余,脾大、口腔白斑嗜睡、夜汗、皮脂性皮炎等,化验异常:淋巴球少、血小板少、贫血,25%病人转为重症艾滋病。
4.重症艾滋病程一般1.5-2.5年,第一症状常为发热(一般38℃),伴出汗、发冷等;极度疲劳;消瘦:2个月内消瘦4kg或体重减速轻10%;淋巴腺肿大,持续3个月以上,最少三处,可有疼痛感;鹅口疮;持续性腹泻一周以上;咳嗽、气短;皮疹、皮肤班点、斑块、紫红色、出血、易因撞伤或轻伤出血;头痛、颈硬、肌肉痛、麻木、四肢、无力、抑郁、错觉、妄想等。此外,还并发多种红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及多种瘤。患者应尽快到专门机构进行检查,以作正确诊断治疗。
通过以上对艾滋病的分期的介绍,希望对患者有所帮助。艾滋病并不是对身体没有危害,而是因为艾滋病的潜伏期比较长,一定要及时治疗。
艾滋病的传染途径
艾滋病是我们国家《传染病防治法》所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三种:第一种,性接触传播;第二种,血液传播;第三种,母婴传播。其中,最主要的是性接触传播。一般的接触包括我们的共同进餐、握手是不会传染艾滋病的,所以艾滋病病人在生活中不应该受到歧视。那我们如何对艾滋病进行预防?主要的预防包括:第一、禁止婚外恋,也就是禁止那些不洁的性行为,高危人群要用安全套。第二、不要共用注射器、针头、剃须刀、牙刷以及其他可能被血液污染的制品。第三、就是在输血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杜绝输入被污染的血液制品或其他血液或者其他制品。第四、患有艾滋病的妇女应该避免妊娠,以免传给胎儿。第五、接触艾滋病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与予以及与艾滋病病人有亲密接触者,必须做好防护工作,这样才能尽量最大程度的避免预防预避免感染艾滋病。